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什么危险因素都没有,为什么动脉粥样硬化这么厉害?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一般认为,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如男性45岁以上或女性绝经、糖尿病、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或缺乏运动和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非传统危险因素包括:慢性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微量蛋白尿、肾脏病、左室肥厚、纤维蛋白原增高、代谢综合征、脂蛋白(a)[(Lp(a)]增高、HIV等。
其次我们要回答是不是真的什么危险因素都没有?应该说90%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都可以找到。
传统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不要仅靠偶尔的诊室血压正常就排除高血压,有些病人是隐匿型高血压,需要家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才可排除。
糖尿病也不应该仅仅根据空腹血糖正常就排除**,有不少病人需要进行糖耐量试验方能确定有无糖尿病或有没有糖耐量异常。动脉硬化测定仪参考值
血脂检查通常我们仅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检查严格的说来没有绝对的正常值,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危险因素来决定多少水平是合适的?例如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在1.8mmol/L以下。此外,有没有检查脂蛋白(a)?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重要的血脂指标,但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当今指南的理想范围内仍存在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脂蛋白(a)便是近年来证据较多及备受关注的另一个血脂新靶点。脂蛋白(a)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强度等同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脂蛋白(a)水平主要是基因决定,不受饮食或运动的影响。不同个体脂蛋白(a)的浓度差异很大,关于脂蛋白(a)增加心血管风险的切点值,不同国家指南和共识中的推荐并不一致,较多使用的是50 mg/dL。根据中国人群的现有研究数据,倾向于支持将30 mg/dL作为风险切点。脂蛋白(a) 治疗的特效药正在做临床试验,估计需要几年后才可以买到,目前可以用PCSK9抑制剂,可以降低脂蛋白(a)20至30%。
血压、血糖、血脂是3个*重要、*多见的危险因素,我们应该仔细逐一排查。同时,不要忘了非传统危险因素的排查。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范围动脉硬化测定仪准不准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yhjcy.cn/pp/24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网站客服人员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