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血球*为人知的功能,是从肺部携带氧气到身体各处,提供细胞新陈代谢。红血球还会分泌称为“红血球胞外囊泡”(RBCEV)的微小颗粒,因具多种生物医学之应用价值,是热门研究课题。*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RBCEV可降低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发炎反应,可能有助治疗动脉硬化。成果发表在细胞生物学期刊《细胞外囊泡》(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红血球胞外囊泡的应用性
近来研究陆续发现,红血球胞外囊泡RBCEV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能促进细胞间的沟通,已知对人体适应低氧的生理反应及血液凝固过程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囊泡也有某些免疫调节因素,因此应有免疫调节功能。RBCEV也可能发展成有效药物运输平台,因不含DNA,且注入不同患者体内不会引起免疫排斥。此外,有技术可刺激红血球产生大量RBCEV,成本相对低廉。不少动物实验证实,用RBCEV包覆抗癌药物,能提升药物效率。
红血球胞外囊泡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团队之前公布RBCEV注射小鼠后,主要作用于肝脏及脾脏。*近进一步发现,RBCEV主要是被肝脏巨噬细胞吸收,进入巨噬细胞后会导致发炎相关蛋白质的含量下降,细胞内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压力损伤的蛋白酶(HO-1)含量会升高,因此有缓解发炎的功效。此外,RBCEV还会抑制巨噬细胞对脂质摄取及累积。由于巨噬细胞在动脉硬化过程的发炎反应、脂质积聚和斑块形成扮演关键角色,RBCEV对巨噬细胞作用使研究团队推论,或许能治疗动脉硬化。
红血球胞外囊泡可减轻小鼠的动脉硬化
紧接着研究团队以静脉注射,每周两次为先天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的基因缺陷小鼠进行RBCEV疗法。八周后查看小鼠主动脉,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相较对照组减轻一半以上。此外,RBCEV处理并不影响小鼠体重,显示RBCEV应不具毒性。
团队已用RBCEV当平台,设计多种药物以治疗癌症,癌症导致肌肉退化及新冠肺炎等数种疾病。基于此次新发现,团队还计划通过将RBCEV的天然有益特性(抑制发炎)与现行治疗发炎性疾病的药物结合,进一步开拓RBCEV应用性。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yhjcy.cn/cj/11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网站客服人员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